模型中表现的状态是1944年12月期间,雷霆六号作为盟军先锋救援部队,解救了被德军”狮鹫“行动围困在阿登森林地区的兄弟们后,从雪地森林里驶出的它,承载着一批老练的坦克骑兵正奔赴下一个战线。
从它的外表便呈现出一副可靠的战地老兵模样,我们不难想象他曾辗转于欧洲战场之中,期间为了更好掩护自身,利用有限的物质和时间,仓促进行了冬天战地迷彩补充。
关于模型的质感:
(资料图片)
那么我们如何在模型上表现出这种历练于战场洗礼的真实质感?同时又具备在手中把玩的艺术观赏性呢?那就是通过色彩与质感。
我们的眼睛最容易透过色彩与质感来感受和联想,在这里,将会和大家分享色彩与质感的艺术。
第一步:质感里的纹理
平整光滑的表面容易体现更先进和精致优雅的工业水平,例如宇宙飞船、汽车、高达与机器人。
而凹凸斑驳的表面则容易联想机油味十足的重工业,表现着粗犷的金属厚重感,例如二次世界大战的坦克和废土朋克的世界。
与当时先进的德国工业水平生产出虎、豹的工整相比,盟军的谢尔曼的铸造工艺更显得更廉价而粗糙的扎实感。
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上色前将对他进行一点处理,来增强钢铁的纹理质感?
本次使用的板件是Meng的M4A3+威龙的兵人套件,板件非常工整,细节清晰细腻,组合度良好,仅需简单打磨表面即可完成车体。
虽然素组情况下的板件本身已带有一些铸造纹理感,但对于后期的质感表现而言,我还是选择使用了AK 的铸造纹理效果膏(编号:AK897),对车体进行纹理的进一步强化。
在使用AK 的铸造纹理效果膏的时候,我着重在炮塔的四周,使用剪短后的旧毛笔进行涂抹与点戳,最后等效果膏干透后,600~800号砂纸轻轻打磨,营造更不规则的随机质感。在车体上使用同样的方式,着重在前装甲板与侧面装甲板,部分顶部区域小范围加强。
在为二战模型打造铸造感时,我们可以遵循一个简单的思路:越厚越有弧度的钢铁,铸造感的疙瘩则越强。越是整体方块装甲则铸造感越弱,而那些比较薄的铁片,基本毫无铸造感。
在钢铁的铸造感完成后,我会在一些装甲的横切面使用笔刀或者刻刀进行切割痕沟壑的立体感加强。并在车体处容易磕碰的边缘使用锉刀与电磨小心进行适当的“破坏”,模拟战车在战场上粗鲁的使用的痕迹,必要时还会模拟炮击的弹坑与子弹的伤痕。毕竟一台经历过战场的战车怎么可能毫无伤痕?
不管是两者任何一种方式,完成后我都会使用溜缝胶水刷一遍,以确保被边缘不会过于锋利而失真。
完成以上步骤后,一台具备真实质感的谢尔曼,已经准备就绪,可以等待上色了!
第二步:把光影的色彩藏在层层叠叠之中
如我们前面的图片所见,其实真实坦克的颜色与模型坦克的颜色是有较大区别的。
由于模型比实物是要小,收到光照影响的变化也相对较弱,所以,我在模型的颜色制作过程中,光与暗之间,是有变化的,受光面的色彩应该更浅更亮,阴影面则应该更深更冷,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色彩上的更白或更黑的单调变化。
举个例子,绿色的变化(单调的变化和我使用的方式)
和往常做冬季迷彩有点区别的是——我在做雪地水洗迷彩的步骤前后,都分别做了一次旧化,以模拟冬季前已经积累下来的战斗磨损,进一步提升层次感。
完成上述步骤后,我最后用消光透明漆混合了稀释得很稀薄的白色(90%白+10浅蓝灰)对模型的顶部整体进行了一层覆盖,这也就是让人在观感上能看见凛冬霜寒感的“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