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周菊
最近,青少年沉迷智能手机的话题再度引发关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柱智副教授课题组将目光聚焦于农村留守儿童。不久前,该课题组对外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有九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玩耍,其中,近七成孩子用手机看短视频,三分之一用来玩手机游戏。
近年来,青少年沉迷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能见到儿童玩游戏、刷短视频。不过,城市儿童一般受到父母和学校的管教,社会舆论关注较多,沉迷手机的现象容易得到重视,引发进一步的强制约束,整体情况稍好些。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老人监护能力较弱,学校的约束力很有限,导致留守儿童沉迷手机的情况更泛滥,也产生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沉迷手机只是表象,留守儿童的核心问题乃是缺乏成长陪伴和正向指引。由于父母的陪伴缺位,与老人之间又有代沟,孩子内心孤独无法排解,农村又普遍缺少适合儿童的健康娱乐活动,就容易被智能手机诱惑,将情感寄托于“电子保姆”,用玩游戏、刷短视频来打发时间。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沉迷手机问题,需要找准问题根源,做好留守儿童的成长陪伴,强化身心健康正向指引,帮助留守儿童摆脱孤独,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留守儿童家长应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如果条件许可,尽可能将孩子接到身边,或者回到家乡工作,增加陪伴时间。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则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习惯,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增进亲情指数。父母可以跟老人、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使用手机的合理规则,安装防沉迷软件,限定时间等,由老人负责监督,鼓励孩子养成自律自觉的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要帮助留守儿童走出虚拟世界,增加户外娱乐活动。在这方面,学校和社会应承担起引导责任。学校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锻炼,适当增加兴趣班,引导孩子在绘画、手工、棋类、阅读、运动等领域找到乐趣。基层政府需要增加农村的活动场所,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以摆脱对“电子保姆”的依赖性。